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地理大数据助力 乡村振兴科普报告会顺利举行

地球科学;农林牧渔
  • 发布时间: 2022/11/09
  • 稿件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
  • 点击量:481

为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2022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在线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地理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科普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科创中国: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简称: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编辑部共同承办。 


会议分别由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诸云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外合作处处长王振波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主任、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团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小罕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推进大数据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促进地理大数据在地理学研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创建了全球变化科学数据出版系统及《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有效推动了高质量、自下而上科学家自愿的科学数据共享。为了贯彻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通过地理大数据,助力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优质地理产品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上午报告会上,诸云强、李可欣、宋献方、王永生、张琪分别作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助力乡村振兴》、《“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进展》、《磐石千塘稻永久基本农田案例》、《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洋县草坝村黑米朱鹮栖息地案例实践》和《优质地理产品与民生服务结合发展》报告。


诸云强研究员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助力乡村振兴》报告中,总结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现状,对标科研论文出版,分析了数据出版的难点,介绍了“全球变化数据出版系统”解决方案及其取得的成果与影响,分析了“元数据-数据实体-数据论文”三位一体的全球变化数据出版及其知识产权保护、传播机制,提出启动“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建设”的背景及其技术方法和传播平台的支撑体系。 


李可欣博士在《“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进展》报告中,介绍了“十年行动计划”的背景与进展。指出地标生境核心理念是强调地理基因、数据赋能、开放科学和多方协作,以此助力地理标志产权保护、支撑“两山融合”,助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当前,地标生境计划在全国已经成功实施了14个案例。报告最后,以苏北实地调研为例,通过“无言的大米”、“无名的蟹苗”、“无声的白首乌”三个故事,生动阐释了地标生境计划对于地方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需求与意义。 


磐石千塘稻永久基本农田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献方研究员在《磐石千塘稻永久基本农田案例》报告中,介绍了案例建设的背景、案例团队、数据论文撰写与标本收集情况,系统介绍了案例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流域水系、土壤特征,农田生态系统与水稻品种、品质特点,生境监测与溯源系统,以及盘古千塘稻经营管理、自然文化传统等。报告全面、生动阐述了案例建设的流程、核心关键点与产生的效益。 


洋县黑米朱鹮栖息地案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永生副研究员在《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洋县草坂村黑米朱鹮栖息地案例实践》报告中,首先阐释了“绿水青山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赋予了乡村新底色、新功能与新业态”等的科学内涵,然后系统介绍了洋县黑米案例的总体情况。该案例依托洋县朱鹮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和黑米种植的历史传统,通过发展有机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产品-产业-产区”链条,打造了区域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洋县实践、汉中模式和汉江样板,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模式与实践支撑。案例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大洋洲“一国一品”首批乡村尺度“好实践”案例。 


中国科学院中科生活副总经理张琪在《优质地理产品与民生服务结合发展》报告中,介绍了2022年启动的“中科年货节”的背景,以及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案例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营销的营销情况。指出优质地理产品生境案例在民生保障方面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即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优质地理产品、以优质地理产品为食材的定制化营养餐、以案例生态环境为目的地的生态康养游、围绕中科院职工建立优质地理产品供销平台、逐步建立全方位合作平台打开院外市场。 


下午报告会上,云南保山小粒咖啡干热河谷案例首席专家、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段如婷教授讲述了保山咖啡由种子到杯子的旅程。虽然远离世界常规的咖啡带,但独特的干热河谷生态地理环境,通过咖啡农、企业、政府和科学家合作形成的可持续的经营模式,让云南省保山市新寨村成为“中国咖啡第一村”,也是中国规模化咖啡生产的发源地。保山小粒咖啡于201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入选首批中欧地理产品保护名录,2021年被列为“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第2例,2022年被选为FAO亚洲大洋洲“一国一品”首批产品维度“好实践”案例。 


禹城麦谷二熟永久基本农田案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外合作处长王振波生动地讲述了禹城麦谷的故事。从古时的大禹治水、到上世纪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再到如今的优质地理产品,展示了禹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和艰苦奋斗实现从不毛之地到吨半良田转变。禹城地处北纬37度,夏天润而不湿,冬天干而不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配合科学有效的种植管理技术,让案例区成为了优质专用小麦黄金产区和高淀粉玉米产区,产出了优质地理特色麦谷产品。同时,案例区采用科学规范化的种植管理模式,采取“公司+基地+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了粮食品质和品牌价值,也切实提高了种植农户的收益。 


泽州黄小米高都镇红黏土案例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产品、生境、经营管理、历史传统等方面阐述了案例。高都镇红黏土生产的泽州黄小米营养品质优良,早在康熙年间就被列为贡米,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被纳入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第10例。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在第三纪红黏土母质上发育的红色土壤,是形成特色泽州黄小米的主要因素,而丰厚文化底蕴造就了泽州黄小米品牌。 


北京明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父母食堂项目总经理闫茹以《优质地理产品与生活在红墙边老人的幸福连接》为题作了报告。明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于2021年与优质地理产品结缘,他们选用优质地理产品完善了父母食堂食材供应体系,让老年人群享用到了正宗的优质地理产品。闫茹总经理指出明苑养老即将深入参与北京军休干部助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军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她也期待跟随优质地理产品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食材供应,关注家庭餐桌品质。 


随后,南开大学“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志愿者代表袁齐惠以《优质地理产品案例宣传项目》为题做了报告。南开大学“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自2021年起,协助开展“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宣传推广活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科普宣传,讲好中国可持续发展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已获得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资助。她指出科技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对优质地理产品的科普宣传助力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让青年志愿服务的热情下沉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真正体现了青年一代的决心与力量,让青年人在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中国地理学会大数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编辑部主任、科创中国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业科技服务团首席科学家刘闯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今天正处于我们几代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全国人民世代期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科技,社会发展呼唤科技,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她号召大家,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在乡村振兴这样一个伟大事业中,从我做起,把论文写作祖国的大地上,把自己的才华、能力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充分彰显和发挥出来,把一代学者可歌可泣、令人尊重的珍贵本色彰显出来。 

(诸云强、王振波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