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简介 大会议程 大会风采 嘉宾介绍  
会议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时间:2017年6月22日至2017年6月24日

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及机制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主持设计、建设与运营了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率先解决了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等技术问题,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刘韵洁同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从事网络技术工作近40年,在数据网、互联网以及网络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体系架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网络融合与演进。

丁文江,195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丁文江院士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其中两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00年,经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批准,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研究和技术转移有机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培养了博士后8人、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曾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多次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专家;第五、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挪轻合金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日本九州大学外部评价委员。

丁汉,男,1963年8月生,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专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汽车制造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1989年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客座研究,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和2011年两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IEEE自动化科学和工程汇刊Associate Editor(2003-2007)、 Editor(2011-),IEEE/ASME机电一体化汇刊Technical Editor(2010-)。 长期从事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突破了多轴联动高效加工的关键技术; 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保证了复杂工况下无颤振高效加工;提出了机器人操作规划的空间几何推理方法,研制了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得到应用。出版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麦康森,1958年10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化州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90年赴爱尔兰国家大学学习,199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博士;国际鲍学会理事,国际鱼类营养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享国务院特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大杰出中青年科技专家”、“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誉称号;本人及所带领的团队成员被山东省委记“集体一等功”,团队获“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贺克斌院士长年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 PM2.5问题的研究。通过主持973、863和国际合作 等重大课题,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来 源识别的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系统分析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 统的发展与应用。领导的课题组在动态排放清单技术 领域成为国际引领研究团队之一,明显提高了我国环 保行业排放清单编制的规范性、适用性和可靠性,持续推进了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 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及省部级奖11项,获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他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 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 创新团队带头人;担任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贺克斌 技术副总师、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计划”总体专家 组副组长、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 会主席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lean Air Asia)理事会 理事等,参与起草对全球机动车燃料、污染物及温室 气体排放控制产生深远影响的《贝拉吉奥准则》,获“国 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创立贡献奖”。代表性著 作有《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和《道路机动车 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等。担任国家环境科学技 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 会主任和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 实验室主任。发表的学术论文2011和2012连续两年 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4年获 美国科学院院刊“科扎雷利奖”,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2015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多媒体计算。主持973(首席)、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在视频编码与系统,人脸识别以及手语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当选IEEE Fellow; 2013年当选ACM Fellow。

李言荣,男,四川省射洪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随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做博士后。1994年7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晋升为教授。1995年留学德国Karlsruhe国家科研中心(KfK)做客座研究员,其后分别于1998年在美国Colorado at Boulder大学和1999年在德国KfK科研中心留学并做短期访问教授。1998年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工程学院院长,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2003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2007年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2009年10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2013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8项,发表刊物论文26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4本。任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任973重大项目技术首席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 琪,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员。现任国际干细胞组织主席等职务。主要从事生殖、发育、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研究与转化工作。曾任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干细胞领域已在Cell, Nature,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迄今为止研究团队独立或合作的工作已经4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一项成果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十大医学突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生物学奖、周光召基金会青年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 版权所有: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www.meeting.edu.cn ==--